还有比缩量更重要的,崩盘都是因为它
缩量之后真的必然是阴跌吗?这个问题是近期必须要搞清楚的。
昨天成交量仅4959亿,创下4年多新低!但今天估计还得破纪录。
这种成交量,自然有人会说——哀莫大于心死。
偌大的一个场子,突然就没人玩了。我也不知道为啥,但每天账户缩水,钝刀子割肉,真的累了!
一,到底问题在哪里?
朋友说,自从去年7月提出活跃资本市场以来,大A就没有活跃过,确实挺悲哀的。但是话又说回来,过去一年出台的很多利好!基本上要给什么给什么,连村长都换了,国家队也砸了大几千亿,但大A还是止不住的跌。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这个问题简直是触及灵魂了。
说来也奇怪,放眼全球,别人家的股市,经济好的涨,经济差的也在涨,暴动的在涨,甚至打仗的也在涨!加息的涨,降息的也在涨,就是搞不懂A股为什么一直跌?
更搞不懂,趴在地板上的大A,应该是外资跑步进场捡便宜货的最佳时机了!但人家宁愿去买涨幅很多倍的印股、纳指、日经……也不来大A。只能骂这帮资金太没有格局了。
说他们没格局,不是瞎说,根据数据统计,2020年以来,A股仅3次单日成交额跌破5000亿元,除昨天外,还包括2020年的5月25日及4月13日!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5月25日出现地量后,A股快速反弹,上证指数由2800多点,快速上冲至3400多点,涨幅超过20%。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这种道理都不懂。除非那些机构资金,觉得现在还太热闹,还得再冰一冰?
二,真正的问题是看不到
实际,这样考虑问题,是没结果的,因为我们又不是机构,也不是外资,天知道他们的决策层是怎么想的,更何况,机构那么多,也不是一家两家。
当有一点可以相当肯定,在楼市没有启动,债市又被打压的时候,机构不可能在股市里一点动作都没有,只是多数人看不到,感受不到而已。这个问题,实际比还会不会缩量更重要。
展开全文
大家都知道,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散户是完全不同的。
但问题是,多数人根本看不出这种不同,那怎么办?
其实,早就有这样的大数据统计工具了。
简单说就是: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先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这太重要了,大家看下面的数据:
比如说,现在市场很多股票低迷,实际低迷背后,用系统观察「机构行为」,就是机构不作为导致。就像如,北京君正,一只典型的芯片股,具备嵌入式CPU的核心技术。所以炒国产替代、炒芯片的时候,这只股都是必炒的。但即便如此,用系统观察北京君正的「机构行为」,最近多数时候「机构库存」是消失状态。所以每次调整,由于没有机构积极参与,结果就是破位创新低。
还有如上图右侧的开润股份,之前走势上也是上蹿下跳,业绩同比增长102%, 市盈率15倍,怎么看也不像机构逃跑的样子,跌下来之后震荡,就应该是一个企稳见底的模样。但只要拿系统去观察该股里面的「机构行为」,就能看到橙色的「机构库存」一直是消失状态,说明机构根本没有积极参与。而机构不积极参与,震荡根本稳不住,所以这段时间市场一低迷,就直接跌下来了,下个台阶上不去。
相反,机构现在依旧积极参与的股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比如:7月22日白天涨停,当天晚上发布公告,公司出资8.16亿元,成为汇源果汁的控股股东,等于汇源果汁通过借壳的形式进入A股市场。虽然汇源果汁不是什么好资产,商业模式并不好,但是接着国中水务3个一字板,然后就是两根大阴线,这样的走势根本没有办法参与。
上图中,橙色柱体就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数据系统中反应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从中不难发现,当「机构库存」数据活跃的时候,股价通常是上涨为主,反之股价则以下跌为主。从图中不难看出,实际上「国中水务」在连续涨停之前,「机构库存」数据,也就是机构资金已开始持续活跃了,并不是机构隐瞒什么,只是你自己没有看到罢了!
所以,接下来对于A股来说,手头的好股票和坏股票,差距绝对是不会小的。并且,这种好坏差距的决定权,就在机构手里。而我之所以用「机构库存」数据,也是因为行为要看的精确,说穿了就是要看的多。好比说某位领导看人看的准,原因就是人家早已阅人无数。行为数据抓取、比对、分类需要时间的积累,而「机构库存」这个数据,已经是累积十几年的结果了,所以就更为可靠。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