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必须是“中国的”——关于中国画现状的思考(三)(四)
文章作者:郭西元
前言
靳尚谊先生关于中国画的讲话,引起热议。
靳先生说真话,认识深刻,他本身是油画家,更属不易!为这位老院长点赞!
点赞之余,我们不能不对中国画的现状和前途担忧!今把郭西元先生十几年前关于中国画思考的几篇文章发出来,分享給大家。
让我们一起为恢复民族文化自信、恢复中国画的自信努力!
沧浪 2023年作
三、根子在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专家不专”
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问题的根子在教育。
是谁要我们用西式的素描、色彩作为中国美术高考(特别是中国画)的科目?又是谁要我们把素描、色彩作为中国美术类大学(包括中国画)的基础课?还有,在中国的美术类大学,是谁让西画占这么大比重?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自觉自愿干的,没有人把刀枪架在我们的脖子上。
我们一厢情愿地“中西融合”,可什么时候听到西方人说“西中融合”或者“西东融合”的?我们总以为西方人会是多么地“放眼全球、关心世界”,到美欧转一圈会发现并非如此。美国西部的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到过东部,北欧也有不少一辈子没到过南欧,更不用说和他们谈东方、中国了。
吕品田先生在他的《建树中国美术馆》(见2010年第1期《美术观察》)一文中说:“我们何以不像欧美人那样可以全然不知‘东方’、不知‘中国’地悠然自得地生活?!”是啊,我们怎么了!我们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累,天天去想着那个“西方”干什么?!中国的画家,为什么不能全然不知西画,全然不知达·芬奇,毕加索……悠然自得地画自己的中国画?!20世纪我们曾经“发现了”黄秋园、陈子庄等人,他们就是自画自家画,以使他们没有受西画的污染。
展开全文
这几年,我们提出文化输出,输出什么自然又是问题。不如来一个换位思考,外国人会欣赏我们的油画、版画、水彩吗?他们又会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西画改造之后的中国画呢?这不就是那些没有知识产权的“三来一补”产品吗?我们输出这些东西,难道是要向西方人汇报西方文化融合我们的成绩吗?
中国画的问题积重难返,悲观一点说,恐怕是文脉已断!文脉既断,何以继之?!
几年前开始的对民间美术、民俗方面的“抢救性的”研究,有的艺人在研究人员离开后不久就去世了,有的还没来得及整理就去世了,有的则是躺在病床上……可悲的是,斯人一去,并无人再知晓他的那一部分了。并且这项“研究”也仅仅是记录整理而已,继承已经无从谈起了!
中国画的问题,可能比“民间美术们”好一些,可这么不“中国”的问题如何解决,依靠谁解决?环顾四周,第一个问题是,“专家不专”!目前活跃在中国画坛的画家,基本是“以素描为基础”流水线式被培养出来的。中央美院画素描是坚决的,而潘天寿先生主持的浙江美院,主张中国画和西画拉开距离。有一次,潘天寿看了中央美院学生在南方写生作品时说:“你们北京是这样画,画得很像……”很明显,“很像”这两个字不是赞扬。
说实话,“专家”之如我等,是大不够格的,培养我们的流水线上,没有中国画需要的笔法、墨法,更遑论宋、元,何况我们还遇到了那个“史无前例”。就我自己来说,要不是刘海粟、陈大羽先生的“私相授受”,至今也一定还在中国画之外的黑暗中摸索,这几年,我安排自己多读些经典,多临习些传统,但书越读越觉得当读未读之书愈多,当习未习之画愈多,耳边常响起李可染先生“七十始知己无知”的话。
收藏界有一批高手,内中确有具金刚眼睛者,这部分人虽然没有进入主流,但他们引领着中国的收藏家们坚实地走着中国自己的路,用他们的智慧,捧起中国的瑰宝:宋、元、四王、吴、恽、石涛、八大、齐白石……这才是真正的专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中国画的希望。
回望 2023年作
四、为了民族的崛起
当下大家在谈“民族的崛起”,很明显我们没有准备好!站在民族文化崛起的大背景下,该怎么认识中国画被西画侵蚀的现象,我们“崛起”什么,“崛起”以后的中国该是个什么样子,中国画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们该拿什么样的画给“世界”看,这些我们都没来得及考虑!我想,我们首先该想一想怎么恢复一个大国公民应有的自信和自尊,清理一下不该有的“殖民地”心态!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先生在他的《吾国与吾民》中说:“中国人在文化上是古老的,在种族上是年轻的……所谓中国文化停滞的观点,是由于人们单从外部去观察中国,对中国内容生活一无所知而造成的误解”,“中国有一种优越的生存本能,一种新奇的、超越自然的、非凡的活力”,他感觉到“‘古老的中国’像一个老人品着清茶,微微地笑着、笑着。在她的笑声中,我看到了她真正的力量”。
林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的民族处在历史的最低谷,无论政治还是经济,可谓内忧外患、国将不国。我们的同胞饥寒交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彼时彼刻,他写出这样慷慨激扬的文字来激励同胞奋起,担心国家沉沦,让我们不能不对他敬仰!敬仰之外,我倒是想问一下我的同胞,目前我们的民族已经走出低谷,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现正处在百年来最好的阶段,可以说国力强盛,人民富足,我们谈论的话题是“民族的崛起”——这个林语堂先生做梦也不可能想过的话题。此时此刻,我们是不是该用大脑思考一下,该说些什么样的话、做些什么样的事,写些什么样的文字和提倡画些什么样的画。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民族的崛起,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崛起,为了我们中国画的崛起……
己丑年十月余木石山房的灯下
(本篇结束)
文章写作时间:
己丑年(2009年)十月
2010年发表于《艺术沙龙》第一期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
詩書 · 畫印
西元文化
以艺术品收藏、文化艺术投资管理及互联网媒体内容产业为核心业务。
西元文化公众号
谢谢关注
电话:0755-82420331
评论